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就业 -> 硕士 -> 培养方案 -> 正文

2013外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4-04-09     点击量:

一、学科、专业简介

外国哲学是2006年由教育部授予的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现设置了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和政治哲学。现有教师6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主要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现当代德国和法国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和法哲学见长,具备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成绩以及学术功力。

二、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德才兼备,适合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哲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层次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 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发展动向,能够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

3.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

三、研究方向

1. 德国哲学:主要以德国古典哲学和现象学为研究重心,重视原典的导读和研究,注重打通哲学史。

2. 法国哲学:以当代法国现象学和后现代主义为研究重点,重视对原典的导读和研究,注重打通哲学史。

3. 政治哲学:主要以启蒙运动以来至现在的西方政治哲学为研究重点,追踪当前政治哲学的热点问题,注重时代性和前沿性。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三年

学习年限

二至四年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见附表)2013外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一览表.doc

六、培养方式

1.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学术群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建立由学科(学科方向)带头人负责,吸取校内外名家、专家和本学科(学科方向)导师参加的研究生指导队伍。

2. 采取以课程学习为主,科学研究为辅,课堂学习以教师讲授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撰写学术报告,实现主辅结合、教学互动。

3. 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

七、质量标准

学生必须按照学校相应要求、培养计划、具体培养环节完成个阶段的要求,修满本专业所要求的学分,完成本专业的其他必须的各项要求,提交高质量的合格的学位论文。

八、考核方式

建立与研究生分流培养的机制相适应,配合多规格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阶段性考核,重点加强学位课程、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的实施。注意选拔重点培养对象和重点扶持环节。

课程考核形式以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进行。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自主选择本学科前沿研究的课题和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注重创新,力求有所突破。

1.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2.应符合规定格式,字数应在3万字左右。

3.水平应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硕士论文的其他要求。

4.学位论文的写作实行严格的过程控制。每个学生应于第四学期第五周前完成论文开题。论文初稿的完成应于第五学期第十周前,论文定稿时间应为第六学期前两周。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各项条件。

2.学位材料必须齐全,内容翔实。

3.答辩委员会组成应符合法定条件。

4.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建立预答辩制度。预答辩应在第六学期的开学前四周完成。预答辩未通过的论文,不能进入答辩程序。

5.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授予全过程,均应按有关规定严肃、认真、公正地进行。

十一、参考文献 (一)中文书目

(1)研究著作

1. 汪子嵩、陈村富、包利民、章雪富等,《希腊哲学史》第四卷(上下册),2010年

2. 陈志远,《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3. 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

4.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2007年

5. 赫费著,郑伊倩译,《康德:生平、著作和影响》,人民出版社,2007年

6. 叶秀山,王树人主编,《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凤凰出版社,2005年

7. 冯俊,《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 大卫·库尔珀,藏佩洪译,《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商务印书馆,2004年

9.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等,《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 恩斯特·贝勒尔,李朝晖译,《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 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

12. 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 杨祖陶,邓晓芒合著,《〈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5. 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年

16. 倪梁康,《现象学的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

17.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 鲁特凯维奇,关谷鹰译,《从弗洛伊德到海德格尔 存在精神分析评述》,东方出版社,1989年

19. 宋祖良,《青年黑格尔哲学思想》,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20. 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21.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年

22. 张志伟,《康德的道德世界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

23. 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年

(2)原著

1. 伦理学 [荷兰]斯宾诺莎 商务印书馆 2009

2. 人类理解论 [英国]洛克 商务印书馆 2009

3. 利维坦 [英国]霍布斯 商务印书馆 2009

4. 存在与虚无 [法国]萨特 三联书店 2007

5. 逻辑研究 [德国]胡塞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6. 存在与时间 [德国]海德格尔 三联书店 2006

7. 论文字学 [法国]德里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8. 纯粹理性批判 [德国]康德 人民出版社 2004

9. 形而上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0. 实践理性批判 [德国]康德 人民出版社 2003

11. 疯癫与文明 [法国]福柯 三联书店 2003

12. 人性论 [英国]休谟 商务印书馆 2002

13. 逻辑学 [德国]黑格尔 人民出版社 2002

14. 判断力批判 [德国]康德 人民出版社 2002

15. 知觉现象学 [法国]梅罗·庞蒂 商务印书馆 2001

16. 书写与差异 [法国]德里达 三联书店 2001

17. 真理与方法 [德国]伽达默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18. 精神现象学上、下 [德国]黑格尔 商务印书馆 1997

19. 哲学研究 [奥地利]维特根斯坦 商务印书馆 1996

20. 后现代状况 [法国]利奥塔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

21. 逻辑哲学论 [奥地利]维特根斯坦 商务印书馆 1996

22. 第一哲学沉思集 [法国]笛卡儿 商务印书馆 1986

23. 人类理解研究 [英国]休谟 商务印书馆 1957

24. 理想国[古希腊] 柏拉图 商务印书馆 1957

(二)外文书目

1. Aristotle, edited by Edward Meredith Cope and John Edwin Sandys. Cambridge :c2010

2. Being and time, Martin Heidegger ; 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ugh ; revised and with a foreword by Dennis J. Schmidt. Albany :c2010

3.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theory of knowledge,Edmund Husserl ; translated by Claire Ortiz Hill. Dordrecht London :2008

4. 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Edmund Husserl ; translated by Ingo Farin and James G. Hart.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2006

5. Plato's dialogue form and the care of the soul, Mark Moes. New York :c2000

6. Hegel's idea of a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Michael N. Forster. Chicago :c1998

7. Kant and the problem of metaphysics, Martin Heidegger ; translated by Richard Taft. Bloomington :1997

8.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edited by Gary K. Browning. Dordrecht [Netherlands] Boston :c1997

9. Hegel's dialectic of desire and recognition, edited by John O'Neill. Albany :c1996

10 .Aristotle's theory of the state, Johnson, Basingstoke, Hampshire:1990

11. Sartre after Sartre,Sartre, New Haven, Conn. :1985

12. Plato's Parmenides, Plato, Minneapolis :1983

13. Plato's Protagoras, B.A.F. Hubbard & E.S. Karnofsky ; with a foreword by M.F. Burnyeat. London :1982

14. Kant's political writings, Kant, London :1971

15. Being and nothingness, Sartre, tr. and with an introd. by Hazel E. Barnes. London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