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专业简介
中国哲学学科2006年由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现已建设成为以儒家思想研究、佛学思想研究以及儒佛关系研究为核心的、方向齐全的学位点。本专业学术队伍较为整齐,年龄、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征显著,具有较丰富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经历,除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外,还有十数名学养丰富的兼职教授。现设先秦儒学、经学与玄学、宋明哲学、近现代儒学、佛教哲学、儒学与现代化、三教关系研究等7个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德才兼备,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层次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熟悉中国哲学的主要原典和基本资料,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发展动向,能够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中国哲学的传播推广以及文科综合类相关专业等的实际工作。
3.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
三、研究方向
(一)先秦儒学:本方向主要研究儒学的起源、先秦儒学的基本思想、传承流布;先秦儒学与诸子各家的关系;先秦儒学对后世儒学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与意义等。注重原典的研读以及出土文献的研究。
(二)经学与玄学:本方向主要研究经学的基本特点、经学各派的论争与融合、经学与政治的关系、经学与儒家思想、玄学的产生及其特点、经学与玄学的关系、玄学的发展以及经学与玄学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影响等。注重经典的研读与诠释,重在把握经学与玄学的内在诠释理路。
(三)宋明哲学:本研究方向首先力图从原典出发,采用主题式研究与主要人物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宋明理学的重要论题。其次,一方面从横向的角度,探讨宋明理学与佛道、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非理学派别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从纵向的角度,探讨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以及现代新儒学之间的流变关系。最后,立足当代,开掘宋明理学的现代意义。
(四)近现代儒学:本方向主要研究近现代特殊历史情势下儒学所面临的挑战和基本特点、儒学的复兴以及复兴的不同理路、现代新儒学各家等问题,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凸显儒学在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的创造力。
(五)佛教哲学: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思想的迁变、佛教中国化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六)儒学与现代化:本方向主要研究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儒学与现代西方文明的关系、儒学自身的现代性转化、儒学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等问题,在凸显儒学自身的内在诠释理路、问题意识与现实关照意识的背景下,呈现儒学对人类文化建设的积极价值和贡献。
(七)三教关系研究:以三教关系为着眼点,关注三教关系与中国思想文化的互动、三教各自的历史特点以及三教之间的互动。注重原典的研读以及三教思想的会通研究,为当下正确处理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三年
学习年限
二至四年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见附表)2013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一览表.doc
六、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学术群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建立由学科(学科方向)带头人负责,吸纳校内外名家、专家和本学科(学科方向)导师参加的研究生指导队伍。
以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为主,论文为辅。加强培养计划的动态管理,使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主辅结合、教学互动。
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
七、质量标准
学生必须按照学校相应要求、培养计划、具体培养环节完成各阶段的要求,修满本专业所要求的学分,完成本专业的其他必须的各项要求,提交合格的学位论文。
八、考核方式
建立与研究生分流培养机制相适应的多规格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阶段性考核,重点加强学位课程、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的实施。注意选拔重点培养对象和加强重点扶持环节。
课程考核形式以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进行。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自主选择本学科前沿研究的课题和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注重创新,力求有所突破。
1.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2.应符合规定格式,字数应在3万字左右。
3.水平应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硕士论文的其他要求。
4.学位论文的写作实行严格的过程控制。每个学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开题,第五学期中完成论文初稿。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各项条件。
2.学位材料必须齐全,内容翔实。
3.答辩委员会组成应符合法定条件。
4.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建立预答辩制度。预答辩应在第六学期的开学后四周内完成。预答辩未通过的论文,不能进入答辩程序。
5.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授予全过程,均应按有关规定严肃、认真、公正地进行。
十一、参考文献
1. 郭璞、邢昺疏著:《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9年版。
3. 周敦颐著:《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4. 张载著:《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5. 程颢著:《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6. 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7.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8. 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9. 王阳明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廷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0. 顾炎武著:《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
11. 王夫之著:《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 黄宗羲、沈善洪著:《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3. 戴震、汤志钧著:《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4. 《史记》、《宋史》、《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15. 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6. 冯友兰著:《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7. 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18. 张立文著:《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 张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 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 王弼著:《老子注》,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22. 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3. 梁漱溟著:《梁漱溟全集》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4. 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5.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 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7. 严遵著:《老子指归》,中华书局1994年版。
28. 马一浮著:《马一浮集》(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9. 高明著:《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96年版。
30. 李申著:《中國儒教史》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 陈来著:《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 钱穆著:《钱穆先生全集》(第1辑),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33. 任继愈著:《中国佛教史》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88年版。
34. 赞宁著,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35. 欧阳竟无主编:《藏要》(共10册),上海书店1991年版。
36.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杨文会 欧阳渐 吕澂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7.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全集》第4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 吕澂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2002年版。
40. 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1. 方立天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 楼宇烈著:《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43. 卿希泰著:《中国道教史》(四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994年版。
44. 任继愈著:《中国道教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