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就业 -> 硕士 -> 培养方案 -> 正文

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4-04-09     点击量:

一、学科、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是哲学的重要二级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之一。2002年由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成为方向设置较为合理,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学位点。现招收价值哲学、政治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哲学4个方向的硕士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发展的科学的方法论。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遵循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世界文明发展的互读中,研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专业教学注重开放性、科学性、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关注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学科成果的交叉地带耕耘创新。本学科对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研究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研究选题有很大自主空间,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注重方法论和逻辑论证上的疏导锤炼,致力于学生在研究实践中学会研究,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为自己人生成长中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环节。

二、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德才兼备,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哲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发展动向,能够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

2.着重哲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关心中国现实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具有高层次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身心健康,视野开阔,能够积极、乐观对待生活。

三、研究方向

(一)价值哲学:价值哲学是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本质和特性、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价值评价及其标准、以及人和社会的价值实践的学问。探讨人的价值活动、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基础、特征和发展规律,并展开关于社会与人生的价值及其实践等问题研究,不仅是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三大基础领域(存在论、意识论、价值论)之一,同时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是当代哲学的前沿领域和新兴分支学科。

(二)政治哲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意义的阐释。把握经典理论的方法论特点、发展逻辑及国别特点,吸取中国和西方在政治哲学方面的理论资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建设服务。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方向立足于文本和比较研究的视域,系统梳理“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从1920-3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含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等诸多流派)、“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后马克思主义”的诸多代表性文献、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以期在与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和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相对比的语境中,在形而上学批判、物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论框架下,把握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史;同时力图在与“教科书体系”相比较的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欧美式阐释和当代演化。

(四)管理哲学:本方向以文本与实践中管理问题为研究视域,凸显其作为方法论的学科定位。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意识共同性、普遍性的论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均涉及到管理视域。管理哲学作为一门交叉综合的学科,着眼于管理的理念研究与实证研究两个层面,是理论抽象与现实应用的统一。在具体层面上,管理的价值、主体、伦理、分工、体制、决策、权威、组织文化等,都属于管理哲学研究所思考的重要范畴。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三年

学习年限

二至四年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见附表)20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一览表.doc

六、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个人负责制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建立由学科(学科方向)带头人负责,吸引校内外名师、专家和本学科(学科方向)导师参加的研究生指导队伍。

2.以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为主,论文为辅。加强培养计划的动态管理,使研究生的培养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案例教学、开展专题研讨、进行学术报告和论文评选,实现教学双方的互动。

3.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

七、质量标准

学生必须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要求完成各个阶段学习任务,修满本专业所要求的学分,完成本专业的其他各项要求,提交达到硕士生毕业水平的学位论文。

八、考核方式

采取阶段性考核,重点加强学位课程、学年论文和开题报告考察;以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重点选拔、扶持培养对象。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自主选择本学科前沿研究的课题和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注重创新,力求有所突破。

1.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2.应符合规定格式,字数应在3万字左右。

3.水平应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硕士论文的其他要求。

4.学位论文的写作实行严格的过程控制。每个学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开题。论文初稿的完成应于第五学期中期。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各项条件。

2.学位材料必须齐全,内容翔实。

3.答辩委员会组成应符合法定条件。

4.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实行预答辩制度。预答辩未通过的论文,不能进入答辩程序。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授予全过程,均应按有关规定严肃、认真、公正地进行。

十一、参考文献

(一)中文书目

1.著作类

(1)一般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第3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列宁选集》(1-4卷) 第3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泽东选集》(1-4卷) 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1年。

4.《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方迪启著:《价值是什么》,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年版。

6.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江畅著:《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陈新汉著:《评价论导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9.许纪霖、陈达凯著:《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王正毅著:《世界体系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1.衣俊卿著:《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2.朱德生:《形上之思》,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俞吾金、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哲学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高放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张一兵、胡大平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8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9.李凯林著:《中国改革的哲学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0.成中英注:《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葛荣晋著:《中国管理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李德顺著:《价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孙伟平著:《价值哲学方法论》,社会科学出版2008年版。

24.李德顺著:《哲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译著类

1.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下),商务印书馆1963版。

2.马斯洛主编:《人类价值新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4.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李洪润译:《政治哲学史》(上、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亚当·斯密著,胡企林、蒋自强、钦北愚译:《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德)马克思·舍勒著,罗悌伦等译:《价值的颠覆》,三联书店1997年版。

7.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迈克尔·莱斯诺夫著,冯克利译:《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英)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三联书店2006年版

12.(美)约翰·杜威著,冯平等译:《评价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13.[澳]麦卡拉著,张秀琴译:《历史的逻辑:把后现代主义引入视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美]卡弗著,张秀琴译:《政治性写作: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形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  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二)外文书目

1. G. A. Cohen, History, Labour, and Freedom: Themes from Marx,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Douglas Kellner, Critical theory, Marxism, and modernit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Fredric Jameson,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 Georg Lukacs,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5. Shirk,Susan L.,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1993.

6. John Roemer, Liberal Socialis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7. E. W. Wood, Democracy against Capit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8. Kevin Anderson, Lenin, Hegel, and Western Marxism: a critical study,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1995.

9. MacFarquhar, Roderick, edited. The politics of China: the eras of Mao and D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1993, -2nd ed. 1997.

10. Fewsmith,Joseph. China Since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Transiti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11. Ronaldo Munck, Marxism @ 2000 : late Marxist perspective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Ltd. ;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2000.

12. Tom Rockmore, Marx after Marxism: the philosophy of Karl Marx,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

13. Andrew Levine, A future for Marxism?: Althusser, the analytical turn, and the revival of socialist theory, London; Sterling, VA : Pluto, 2003.

14. Dickson, Bruce J.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15. Lin Gang and Hu Xiaobo, edited. China after Jiang .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Washington, D.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6. Ross Abbinnett, Marxism after modernity: politics, technolog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Basingstoke [England];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17. David McLellan, Marxism after Marx,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18. Daryl Glaser and David M. Walker, Twentieth century Marxism: a global introduc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19. G?ran Therborn, From Marxism to post-Marxism?, London; New York: Verso, 2008.

20. Li Cheng,edited. China's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 :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8.

21. G. A. Cohen, Rescuing Justice and Equality,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22. McNally, Christopher A. edited. China's Emergent Political Economy /Capitalism in the dragon's lair,East-West Center Studies, 2008.

23. Bergsten,C. Fred, Freeman,Charles, Lardy,Nicholas R. , and Mitchell, Derek J., China's ris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 DC, 2008.

24. Robert Grafstein and Fan Wen, edited, A Bridge Too Far? Lexington Books,2009.

25. Edward S. Steinfeld, Playing Our Ga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