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就业 -> 硕士 -> 培养方案 -> 正文

2013宗教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4-01-16     点击量:

一、学科、专业简介

宗教学是以世界宗教及其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学科。现设宗教哲学、宗教与法律、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三个研究方向。

本硕士点同时依托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以宗教学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宗教学与法学的交叉研究为特色,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为突破,致力于创建中国政法大学特有的宗教学之教-学-研体系。

二、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德才兼备;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懂理论政策,了解我国和世界的宗教国情与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为:

1.系统地掌握广义宗教学的基础理论。

2.通晓本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

3.能够阅读本专业古典资料和外文资料。

4.对宗教研究相关领域和中国宗教政策有广泛深入的了解。

5.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6.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品行端正。

毕业后能胜任宗教研究和教学、宗教管理、新闻出版、外事等相关部门的工作。

三、研究方向

(一)宗教哲学:当代宗教哲学是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宗教思想与宗教现象为对象所进行的哲学反思。本方向主要关注历史上和现当代哲学家和宗教学者有关的宗教经验、宗教信念、宗教语言、宗教认知和宗教多样性等方面所做的哲学研究。

(二)宗教与法律:本方向以多学科的视角考察宗教与法律的关系,考察和反思法律的精神之根、价值之源,研究宗教戒律(教法、律法)系统的特点和内容、宗教与世俗法律系统的互动等问题。

(三)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思想的迁变;研究佛教中国化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三年

学习年限

二至四年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见附表)2013宗教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一览表.doc

六、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学术群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建立由学科(学科方向)带头人负责,吸取校内外名家、专家和本学科(学科方向)导师参加的研究生指导队伍。

2.以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为主,论文为辅。加强培养计划的动态管理,使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主辅结合、教学互动。

3.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

七、质量标准

学生必须按照学校相应要求、培养计划、具体培养环节完成各阶段的要求,修满本专业所要求的学分,完成本专业其他必须的各项要求,提交合格的学位论文。

八、考核方式

建立与研究生分流培养的机制相适应、配合多规格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阶段性考核,重点加强学位课程、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的实施。注意选拔重点培养对象和重点扶持环节。

课程考核形式以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进行。

中期考核于论文开题前完成。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自主选择本学科前沿研究的课题和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注重创新,力求有所突破。

1.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2.应符合规定格式,字数应在3万字左右。

3.水平应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硕士论文的其他要求。

4.学位论文的写作实行严格的过程控制。每个学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开题,第五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各项条件。

2.学位材料必须齐全,内容翔实。

3.答辩委员会组成应符合法定条件。

4.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建立预答辩制度。预答辩应在第六学期的开学后四周内完成。预答辩未通过的论文,不能进入答辩程序。

5.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授予全过程,均应按有关规定严肃、认真、公正地进行。

十一、参考文献

(一)中文书目

1.著作类

(1)一般著作

1.陈 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华书局1962年版。

2.吕 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吕 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4.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

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6.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88年版。

7.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2.汤用彤:《汤用彤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5.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6.方广錩:《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7.印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

(2)译著类

18.[英]休谟著,陈修斋、曹棉之译:《自然宗教对话录》,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9.[德]费尔巴哈著,荣振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0.[英]渥德尔(A.K.Warder)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第1版),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1.[美]约翰·希克著,何光沪译:《宗教哲学》,三联书店1988年版。

22.[德]保罗·蒂利希著,成穷、王作虹译:《存在的勇气》,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3.[英]埃里克.J.夏普著,吕大吉等译:《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4.[奥]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1989年版。

25.[美]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法] 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美] 迈尔威利·斯图沃德(主编),周伟驰等译:《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美] W.C.史密斯著,董江阳译:《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英]E.E.埃文斯-普理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1.[美] 波斯纳著,苏力译:《超越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美] 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荷]许里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日] 平川彰著,庄昆木译: 《印度佛教史》(第2版),台湾商周出版社2004年版。

36.[美] 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等译:《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7.[美]阿尔文·普兰丁格著,邢滔滔、徐向东等译:《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美]威廉·詹姆斯著,尚新建译:《宗教经验种种》,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39.[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0.[英]J. G.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41.[美] J.L.波洛克和乔·克拉兹著,陈真译:《当代知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古希腊]柏拉图著,陈康译注:《巴曼尼得斯篇》,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4.[德]马克斯·韦伯著,苏国勋、覃方明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3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5.[美]小W.科尔·达勒姆(W.Cole Durham Jr)、布雷特·G·沙夫斯(Brett G. Scharffs)著,隋嘉滨等译:《法治与宗教:国内、国际和比较法的视角》,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3)台、港、澳地区著作

46.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版。

47.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

48.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下册,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修订版。

49.吴汝钧著:《佛学研究方法论》上下册,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版。

50.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总编辑:《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

(二)外文书目

1.Winthrop S. Hudson:Religion in America: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 Religious Life.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3.

2.John L. Mackie: The Miracle of The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Harold J. Berman: Law and R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4.Alvin Plantinga and Nicholas Wolterstorff (eds.): Faith and Rationality: Reason and Belief in God.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3.

5.Eric O. Hanson: The Catholic Church in World Pol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6.Kent Greenawalt: Religious Convictions and Political Cho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7.William P. Alston: Perceiving God: The Epistemolog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8.Ann Loades & Loyal D.Rue (eds.): Contemporary Classics:Philosophy of Religion.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9.Graham Ward (ed.): The Post-Modern God: A Theological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10.Phillip Blond (ed.): Post-Secular Philosophy between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Routledge. 1998.

11.Michael W. McConnell, Robert F.Cochran. Jr. & Angela C. Carmella (eds.): Christian Perspective on Legal Though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2.Richard Swinburne: Faith and Reas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3.Steven M. Cahn (ed.) Ten Essential Texts in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Classic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New York/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4.Edge,Peter W. Religion and Law: an introduction. Ashgate.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