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通告 -> 新闻资讯 -> 正文

青年哲学系列论坛 第一讲 陈德中:韦伯理论中的价值问题

发布日期:2016-07-13     点击量:

2016年7月5日(星期二)下午2:30,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643人文学院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知识与价值:青年哲学系列论坛”第一讲。本次论坛邀请的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陈德中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为:“韦伯理论中的价值问题”。宫睿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人文学院的文兵、孟彦文、费多益、张浩军、倪寿鹏、曹万成、钱雪松、李璐等多位老师以及人文学院部分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

本次论坛共分为报告、评议和讨论三个环节。在报告环节中,围绕“韦伯理论中的价值问题”,陈德中老师做了精彩的报告。在报告中,陈老师首先对韦伯的文本语境作了细致的梳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人类追求意义活动的两个维度,即“个人的价值取向维度”和“社会的价值域维度”,进行了分析考察。陈老师认为个人的价值选择自古就有,但却处于被压制的消极被动状态。现代性的“祛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人类由此进入到“价值多元主义”时代。而“价值域”的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的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的形成。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分析,陈老师揭示了二者所构成的张力,呈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角色地位的变迁。这其中,对“价值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的分析尤为精彩独到。陈老师发现,在“价值域”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的“人际不均等”现象。这说明在此过程中,多数民众一直是价值问题的消极参与者。这一现象的存在挑战着韦伯对于“价值多元主义”的基本主张,比如近代以来的契约主义传统和现代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平等主义假设或人人均等参与的假设等。所以陈老师试图通过对韦伯“价值多元主义”主张中所蕴含的一些假设前提进行修正和限制来克服这一理论内在的矛盾。

在整个报告中,陈老师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其对文本的细致梳理,对一些概念比如“旨趣(interest)的两重性”等的澄清,令人印象深刻,颇受启发。也让我们对韦伯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在紧随其后的评议与讨论环节中,各位老师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就报告中的各种问题与陈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跨学科多视角的交流中,问题不断地深化。这即体现了韦伯理论的魅力,也反映了在座学人对“现代性”问题的普遍关切。而各位老师在思考中对韦伯所倡导的“理性自觉”与“智性真诚”的践行,也让与会听众对学术共同体的使命与担当多了一份体认。在专业而热烈的讨论中,论坛活动在诸位的与犹未尽中,不知不觉地步入到尾声。

 

(石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