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蓟门哲谭第五讲 杨国荣 成于“事”的现实世界

发布日期:2019-03-31     点击量:

2019年3月10日上午10点,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应邀来我校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9做了题为“成于“事”的现实世界”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哲学系俞学明教授主持,人文学院王心竹、费多益、刘震等多名教授,我校各院学生及校外来宾聆听了本次讲座。

杨国荣教授的演讲围绕“事”这一范畴为中心进行了系统地哲学思考。杨教授首先提纲挈领地将对世界的理解和变革解释为从本然世界(还未进入到人的知性领域当中的存在)转化为现实世界(呈现为对象性形态的存在)的过程。作为扬弃了本然形态的存在,现实世界形成于“事”。“事”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从抽象的形上视域看,与“事”无涉的“物”似乎具有本体论的优先性,然而,以现实世界为指向,则“事”呈现更本源的意义。人通过“事”而与“物”打交道,在此意义上,人与“物”的关系,乃是以人与“事”的关系为中介。“物”通过“事”进入到现实世界,不通过“事”,则“物”之意义隐而不现,因此“物”唯有融入于“事”,才呈现其多样的意义。通过“事”(作为人的活动,不仅包括“行”,而且在广义上涵盖了“知”)而形成的现实世界既表现为“事实界”,也呈现为“价值界”;事实之“真”与价值之“善”存在分离,要扬弃这种分离,就需要回归到“事”本身,认识到二者的分离是以二者通过“事”在现实世界中的形成为基础的,因此“事”从本源上为“事实界”和“价值界”的统一提供了根据。从哲学史上看,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海德格尔的“个体意识”以及维根特斯坦的“语言形式”皆离开“事”而有认识,从而使现实世界疏离于本然世界。在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避免化“事”为“心”,而且应避免化“事”为“言”;肯定现实世界基于“事”,则既蕴含着扬弃存在的本然性,也意味着承诺其实然性。演讲结束后,杨老师又对其他老师和学生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回答,讲座在师生充分进行交流之后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杨国荣,1957年生,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史学会(ISCP)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比较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联理事等。先后赴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访问研究。在儒学、宋明理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中西比较哲学等领域有重要研究成果,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包括《杨国荣著作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种、《具体的形上学》三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等。其中10部著作先后被译为韩文、德文、英文在海外出版。

文:张代霖

图: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