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破解所予之谜: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19-10-30     点击量:

2019年10月18至20日,“破解所予之谜: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德国、美国、意大利、英国、爱尔兰、波兰、日本、爱沙尼亚、墨西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22位外籍学者和来自中国内地的22位学者参会,来自校内外的20余名师生旁听了会议。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冯世勇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张浩军教授、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哲学系Andrea Altobrando(安德里亚·奥托布兰多)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会议特邀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David Woodruff Smith(大卫·伍德拉夫·史密斯)教授、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Galen Strawson(盖伦·斯特劳森)教授和Michelle Montague(米歇尔·蒙塔古)教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的James O’Shea(詹姆斯·奥西)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的Shigeru Taguchi(田口茂)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红教授、唐热风教授做主旨报告。会议设一个主会场,两个分会场,共有31位学者发表论文。经过两天紧凑而有序的报告和讨论,会议于20日下午圆满落幕。

10月18日下午5点,会议开幕式在科研楼B211会议室举行,冯世勇副校长致开幕词。冯世勇教授首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对各位哲学界的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法大哲学学科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冯校长向与会嘉宾简单介绍了法大的历史与现状,强调指出法大自建校以来,为国家法制建设、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随后,他引用黑格尔的名言,对大学建设哲学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了阐释。他指出,一所大学,特别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的大学,如果没有哲学的哺育和涵养,必将在精神气质上流于世俗,在价值关怀上趋于浮华。办好哲学,有助于培育学校的人文精神;办好哲学,有助于为法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提供坚实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办好哲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冯校长在致辞中回顾和介绍了法大哲学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他认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哲学系已经发展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社会反响良好的教学科研机构。近些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哲学学科在这方面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此次会议就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与应用心理学学院,特别是两个学院的哲学系之间展开实质性合作的重要成果。

随后,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张浩军教授致辞。张浩军教授代表人文学院和哲学系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在简短致谢过后,他着重阐明了本次会议的主题:“破解所予之谜”。他指出,“所予”(the Given)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经典问题。现当代以来,不论是现象学,还是分析哲学,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各自的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经典的著述。召开此次会议,目的就是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当前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推进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交流与对话。

张浩军教授指出,塞拉斯最早在《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一书中提出了“所予”是一种神话的观念,并试图破解这一神话。麦克道威尔紧随其后,对所予的神话进行了批评,二者共同反映了分析哲学传统对待所予问题的一般态度。但是,人们必须承认,从不同角度对“所予”进行理解是可能的。塞拉斯和麦克道威尔对“所予”的批评只代表了在特定的认识论语境下对“所予”问题的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理解。在欧陆哲学传统中,特别是现象学之父胡塞尔,对“所予”和“所予性”有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解。

他认为,现象学与分析哲学在本质上具有同源性,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论题,而两大哲学传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在日益加强。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众多来自两个“学派”的知名学者,以“非神话的方式”理解和分析“所予”问题。

开幕式尾声,我校客座教授、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哲学系的Andrea Altobrando(安德里亚·奥托布兰多)教授就举办此次会议的初衷和议程安排做了说明。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学者合影留念。

10月18日晚6点,学术研讨正式开始。当晚,著名现象学家、分析哲学家,来自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David Woodruff Smith(大卫·伍德拉夫·史密斯)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现象性、内觉知和所予”(Phenomenality, Inner Awareness, and the Given)的主旨演讲。

10月19日上午为专场主旨报告。德州大学的Michelle Montague(米歇尔·蒙塔古)教授发表了题为“布伦塔诺的所予性”(Brentano's Givenness)的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红教授发表了题为“无‘所予’的推理语义学如何可能”(How is the inferential semantics without ‘Given’ possible?)的主旨报告,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James O'Shea(詹姆斯·奥西)教授发表了题为“所予的神话、可感的性质与意识本体论”(The Myth of the Given, Sensible Qualities, and the Ontology of Consciousness)的主旨报告。

10月19日下午,会议首先做分组报告。在6场报告之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Galen Strawson(盖伦·斯特劳森)教授做了题为“所予与自身”(The Given and the Self)的主旨报告。

10月20日上午为分组报告,共有8位学者发表论文;下午的分组报告,共有6位学者发表论文。分组报告结束后,来自日本北海道大学的Shigeru Taguchi(田口茂)教授首先做了题为“所予的中介性质:三重明见性的现象学”(The Mediating Nature of the Given: A Phenomenology of the Triadic Evidence)的主旨报告。之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唐热风教授压轴出场,做了“非概念之物的概念化是否可能?”(Is it possible to conceptualize the noncomceptual?)的主旨报告。至此,会议31场报告全部结束。

会议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张浩军教授和Andrea Altobrando(安德里亚·奥托布兰多)教授做闭幕致辞。张浩军教授对会议内容做了总结,对与会学者的报告、旁听师生的参与和研究生同学的会务支持表示衷心感谢。Andrea Altobrando(安德里亚·奥托布兰多)教授对会议论文的后期遴选和发表做了简要介绍,并引用陶渊明的《饮酒》诗对与会学者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两大传统的学者围绕“所予”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所予的神话”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也对“破解”所予之谜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方案。众多与会学者表示,此次会议的选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前沿性,为国内外学者、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两大阵营的学者就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展开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对于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和相关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会学者盛赞会议的精心组织和成功举办,大家纷纷表示,学者们发表的论文、所做的评论和提出的问题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各自都有很多收获。

(“破解所予之谜: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

对于法大哲学系来说,此次会议是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一方面彰显了法大哲学学科在国内外学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宣传了中国政法大学哲学学科,对于切实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国际声誉和知名度,并为开发和利用国际学术资源,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